野生紫灵芝S2组织分离与出芝试验研究


1 材料与方法1.1 供试菌株S1、S2、S3、S4为武平县两叶山野生分离株,X5(CK)为武平主栽品种。 1.2 试验培养基1.2.1 母种培养基马铃薯(去皮)200g,葡萄糖20g,琼脂20g,水1000mL,pH6.5。 1.2.2 原种及栽培介质杂木屑70%、麸皮25%、玉米粉3%、石膏粉1%、蔗糖1%。它们都是按照常规方法制成的,天然酸碱度和含水量为55%-60%。 1.3 试验方法试验地点在武平县下坝乡鲁面村。 1.3.1 组织分离将采集到的4株野生灵芝带回实验室,用无菌水快速清洗,用无菌纸擦干,然后用75%酒精表面消毒,放入准备好的20mm200mm将试管PDA斜面培养基和单独的接种工具置于接种箱内30分钟消毒,按无菌操作要求挑取0.1-0.2cm白色组织片,接种于PDA斜面中央组织培养。从每个野生灵芝(S1、S2、S3、S4)中分离出5 个试管。吸头3次纯化后,比较菌丝生长情况。 1.3.2 室内筛选对获得的有效菌株进行菌丝耐温培养、菌丝生长及形态观察试验,剔除菌丝生长较弱的菌株。 1.3.3 灵芝试验灵芝试验是鉴别分离菌株是否为灵芝菌株最直接的方法。 2003年12月至2004年9月,对4株分离优化的野生菌株S1、S2、S3、S4进行短段木熟料培养试验,每株用菌材150kg(30袋,约5公斤每袋)蘑菇材料)。经试验证明,4株分离菌株均为灵芝菌株。 1.4 实验设计1.4.1 稳定性观察选取野生株S1、S2、S3、S4培养子实体组织进行分离,纯化后连续传代10次,每株转5管,培养在25C 的恒定温度下。观察并记录菌落特性,菌丝生长速度,生长量等。 1.4.2 抗逆性温度适应性:将供试菌株接种于PDA平板(90mm)培养基中,接种块菌丝朝上,置于25培养箱中培养。当菌落直径长到1cm时,在菌落边缘画一条线作为生长起始线。然后将这些培养皿分别置于10、15、20、25、30、35、40、45进行培养,每个处理5个培养皿,将处于生长最快温度的培养皿快装满时取出,在菌落边缘画一条终止线,用尺子测量起始线和终止线之间的距离,计算生长速率菌丝体生长,取其平均值得到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。将不能生长的培养皿移至适宜温度4-7天。能继续生长的原始温度为生长极限温度,未发芽培养皿处的温度为致死温度。 pH值适应性:用0.5mol/LHCl或0.5mol/LNaOH进行pH调节试验,记录将两个容器的pH值(pH值)调节至4.0、5.0、6.0、7.0所需的HCl或HCl。 8.0, 9.0, 10.0 NaOH的量,然后调节每个锥形瓶培养基的pH值,然后立即制作平板培养基,插入待测菌株,置于25培养箱中培养。当菌落直径长到1cm时,在菌落边缘画一条线作为生长的起始线,继续培养。当生长最快的pH值的培养皿快要装满时,取出,在菌落边缘画一条终止线,用尺子测量起始线和终止线的距离,计算出细菌生长速度。丝的生长速率取平均值,得到菌丝生长的pH范围和最适pH。每次pH 处理重复5 次。 品种对比试验:将分离优化的4个野生品系S1、S2、S3、S4进行短节木熟料栽培扩大试验,以当地主栽品种X5为对照,加工后的副料栲栲属。栽培材料选用板宽3-20cm,材料新鲜,树皮多,含水量40%-45%,剪成28-30cm长备用。每个品种1100kg(220袋,5.0-5.5kg/袋,1100kg菌材折成1m3),装袋杀菌,然后接种不同等量的菌种,待菌材成熟后覆土栽培.每个菌种培养试验菌材用量220袋,每55袋分成一组,设4个重复,收获时计算每小区产量,以总产量进行比较。观察记录不同菌株的母种、原种和栽培种的菌丝生长速度和活力。观察不同品系子实体柄和菌盖的生长时间、孢子粉喷出期和产孢量、采收期,采收后晒干,统计产量,计算晒干率。

2 结果分析2.1 稳定性观察表明:4次转管后,S1、S2菌株的生长速度始终稳定,并有加速的趋势。丝绸稀疏且不稳定。 2.2 抗逆性2.2.1 温度由表1可知,两株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8-35,最适生长温度为25-30。表1 紫芝S2和X5(CK)菌株在不同温度下菌丝生长率比较(cm/d)菌株10 15 20 25 30 35 40 45 S2 0.22 0.28 0.55 0.83 0.68 0.26 00X5 0.22 0.23 0.50 0.75 0.54 0.25 002.2.2 pH值由表2可知,两株菌株适宜的pH为4.0-6.0。表2 紫芝S2和X5(CK)菌株在不同pH条件下菌丝体生长率比较(cm/d) 菌株4.0 5.0 6.0 7.0 8.0 9.0 10.0S2 0.51 0.58 0.52 0.32 0.21 0.06 0X5 0.53 0.55 0.50 0.40 0.16 与野生比较0.菌株菌丝生长情况(表3) 菌株培养试验结果表明:5株供试菌株菌丝呈白色匍匐状,顶端整齐,爬壁性轻微,生长良好。 S1、S2、S4菌丝生长较快,在试管PDA斜面培养基上9天充满;其次是S3、X5,在试管PDA斜面培养基上充满10天。原种和栽培种上,S1和S2生长速度最快,25d满瓶(袋);其次是S3、S4、26d整瓶(袋); X5生长速度最慢,27d满袋,但菌丝粗壮。表3 不同灵芝菌株菌丝体生长速度和生长势比较菌丝体满瓶时间/d菌数

母种 原种 栽培种 菌丝长势(栽培种) S1  9  27  25 菌丝白色、生长旺盛、长势有力、尖端整齐、长速较快 S2  9  25  25 菌丝较白、粗壮、较密、生长势好、尖端整齐 S3 10  26  26 菌丝较白、稀疏、纤细、长势一般 S4  9  25  26 菌丝较白、密、粗壮、尖端整齐 X5 10  28  27 菌丝白色、较粗壮、浓密、生长较慢、尖端整齐  2.4 子实体产量及形态特征 品比出芝试验(表4)中表明:产量最高的是S2菌株,平均产量25.36kg/m3,对照菌株X5产量23.12kg/m3,比对照增产9.69%。S1产量居第二,当年平均产量23.84kg/m3,比对照增产3.11%。S3、S4两个菌株产量均低于对照X5,分别减产8.09%和11.42%。产量依次为S2>S1>X5>S3>S4。  表4 不同灵芝菌株特征与产量比较   子实体 菌盖直 菌盖中心 菌柄长 菌柄直 当年平均产菌株  色泽 径/cm 厚度/cm 度/cm 径/cm 量/(kg·m3) 位次 S1  紫黑色 5-20  1.0-2.12 5-15  1.0-1.5 23.84   2 S2  紫褐色 8-30 1.25-2.53 5-15.9  1.2-2.1 25.36   1 S3  紫黑色 9-22 1.15-2.0  5-10  1.0-1.5 21.25   4 S4  紫黑色 5-26 1.15-1.8 5-14   1.2-1.5 20.48   5X5(CK)紫褐色 5-28 1.12-2.35 5-12.35 1.2-1.8 23.12   3  X5子实体生长时间较长,产孢期较长;S2、S3生长时间与产孢期较为接近(表5)。不同菌株的菌盖菌柄中生,少数偏中生,均有似漆样光泽。  其中,供试菌株(表4)菌盖多为圆形或近圆形,极少呈心形,S1、S2、S3、S4为紫褐色至紫黑色,菌盖略薄但较硬实,表面平整,皮壳较光亮(擦去孢子粉后),中间稍凹陷,同心环纹较疏,放射状纵皱明显;多数直径在12-21cm,中心厚1.0-2.53cm;菌柄中生,少数侧生,柄长5-15.9cm。  表5 不同灵芝菌株子实体生长发育时间(d)  菌号    S1  S2  S3  S4  X5菌柄生长期 18-22 15-20 15-20 20-25 25-30菌盖生长期 22-26 20-25 20-25 20-25 30-45子实体生长期40-48 35-45 35-45 40-50 55-75产孢期   15-20 15-20 15-20 15-20 18-22

图1 灵芝S2菌株出芝场景

  X5(CK)(表5)菌盖为近黑色,菌盖厚但较为松软,表面略为不平整,漆状光泽明显,同心环纹细密均匀;多数直径为15-27cm,中心厚1.12-2.35cm;菌柄中生,少数侧生,柄长5-12.35cm。随机抽取供试灵芝鲜子实体1kg,将其烘干至恒重,折干率在41.5%-45.67%,其中S1折干率为41.5%,S2折干率为45.67%,S3折干率为42.6%,S4折干率为41.5%,X5(CK)折干率42.15%。  3 小结与讨论  出芝试验证明:从野生灵芝中所分离的4株菌株子实体形态与野生灵芝形态相符。分离菌株菌丝在pH4-6范围内生长良好,最适pH为4.0-6.0。温度范围8-35℃,最适生长温度25-30℃。  栽培产量最高的是S2菌株,当年平均产量25.36kg/m3,对照菌株X5产量23.12kg/m3,比对照增产9.69%。S1产量居第二,当年平均产量23.84kg/m3,比对照增产3.11%。S3、S4两个菌株产量均低于对照X5,分别减产8.09%和11.42%。产量依次为S2>S1>X5>S3>S4。  形态特征:菌盖多为圆形或近圆形,极少呈心形,S2子实体紫褐色,S1、S3、S4紫黑色,均有似漆样光泽,菌盖直径5-30cm,中心厚1.0-2.53cm;菌柄中生,少数侧生,柄长5-15.9cm。  为筛选优良菌株,有待进一步做多点试验。

标签:
  • 菌种选育方法
  •  
  • 菌种选育经验
  • 更多栏目最新
   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
   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
    根据食用菌对营养、水分和pH值的要求配制的培养料即为培

    推荐网购省20%-90%神器免费领!